您的位置:赣商财网 > 商业

我国自主研发“人工心脏”或将打破国外垄断局面

时间:2017-07-18 19:38   来源: 中国网    作者:安靖  阅读量:19218   

视频无法播放,请升级浏览器至最新版。

开栏语:当前,我国医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以个性化医疗、基因组学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精准医疗正在成为未来医疗的主要形态和目标。

在此背景下,中国网财经医药频道推出“中国好医生——三甲医院科室精英系列访谈”报道,通过专访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的创新成果,推动国家加大对医学科研的支持力度。此为系列报道第八期。

中国网财经7月18日讯(记者杜丁)心脏是生命的“源动力”,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日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张喆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当病人进入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时候,“人工心脏”或可延长病人寿命,但目前我国没有成熟的自主研发的‘人工心脏’。

为此,张喆和其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万峰教授利用十多年时间一直在研发“人工心脏”,张喆说,目前已经通过了动物的实验,马上进入临床试验。“希望在明年完成20例‘人工心脏’人体植入性试验后,下半年或者后年希望能够正式通过国家食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审批,然后上市,为国人所用”。

冠心病和瓣膜病涉及数量达1100万

心脏外科涵盖了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和大血管疾病四大类。据2016年全国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报告显示,我国冠心病和瓣膜病涉及的总人口数量达到1100万。张喆说,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所能接受标准化或者很规范化治疗人数并不多,“全国所有心脏外科大夫一起努力的话,也只能完成20万到30万数量的治疗。”

他举例,我国心脏外科大夫注册人数近3000余人,日夜不停的做手术,也不可能使1100万病人中的50%或者80%接受手术。“这个缺口太大了,作为一个医生,其成就不仅仅是完成多少手术或者治疗多少病人,而是要预防多少病人不发生这种情况。”张喆说,假设1100万的发病人口减少到550万,要远远比心血管外科大夫将30万的手术量提高到60万的意义更大。

“病人数量庞大、治疗效果在各级医疗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缺少规范的专科医生培养过程。”张喆表示,其实在我国一些大城市或者大型医院,治疗冠心病和瓣膜病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大型医院的瓣膜手术和搭桥手术的年死亡率(5年死亡率)基本上可控制在4%到5%,甚至部分中心可以达到1-2%。

北医三院是以冠心病的治疗在全国闻名遐迩。该院心脏外科学科带头人万峰教授是中国心脏不停跳搭桥术的首席专家,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我们可以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完成一个2毫米到1.5毫米直径的血管吻合,而且还可以保证近期与远期通畅率很高。” 张喆说,虽然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医院的治疗水平基本上跟国外同步,但在设备研发、技术创新和临床数据统计的完整性、严谨性方面,确实还与西方国家有一些差距。

我国自主研发“人工心脏” 或将打破国外垄断局面

心衰(心力衰竭)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张喆说,心衰死亡率非常高,是很多疾病的终末期或终点。

目前国外针对心衰患者已采取“人工心脏”等机械辅助装置帮助延缓生命。但我国,还没有一项成熟的、能够普遍推广的机械辅助装置,“我们现在还生产不出一个适合中国人的‘人工心脏’。而这种人工心脏国外的售价极其昂贵,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至少20万到30万美元。”张喆表示,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团队开始研发“人工心脏”,他跟北医三院心脏外科学科带头人万峰教授一起,已经对“人工心脏”研发了10年左右的时间。

“我们研发的产品已经通过了动物的实验,马上将进入临床试验。”张喆介绍,我们预期会在今年完成第一例人体试验,目前正在招募受试者。希望能够在明年完成20例人工心脏人体的植入性试验,过了临床实验阶段以后,希望在明年下半年或者后年能够正式通过国家食药监局等相关部门的审批,然后上市。“这是我们的目标。”

张喆说,当病人进入中末期心力衰竭的时候,能够用“人工心脏”这样的设备延长患者的寿命。“而通常情况下,我们只能看着这个病人慢慢的去世而没有任何方法进行干预。”张喆表示,今后或许可以做到通过延长病人的寿命,争取到其他的治疗方案。

张喆在研究中还发现,当发生心衰的心脏去掉部分负荷的时候,部分心肌是可以恢复的,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但无论如何,自主研发的人工心脏肯定是对中国人的一个巨大福音。”张喆称,中国制造的“人工心脏”或将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而使更多中国人有条件接受这种治疗,从而获得生命的延续。

我国自主研发“人工心脏”或将打破国外垄断局面

出场人物:张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业务专长: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康复治疗。承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内外课题多项,其中包括973、985临床合作项目,目前承担北京大学与密歇根大学国际合作项目及北京市科委专项基金各一项。完成国内外论著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及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

中国好医生——三甲医院科室精英系列访谈

【第一期】协和医院陈伟:全国30%—50%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

【第二期】宣武医院张毅:未来微创手术将替代开胸手术

【第三期】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北京中医医院正在着力攻克其复发难题

【第四期】银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清华长庚赵邑:我国正在研发前沿药物

【第五期】专家:耳鼻喉肿瘤大可不必“谈癌色变” 及时就诊能够治愈

【第六期】专家:乳腺癌居中国女性肿瘤首位 专家:缓解压力或能降低发病率

【第七期】脑起搏器新技术将有望攻克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难题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