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赣商财网 > 江西

赣绣姐妹 指尖传承“非遗”30年(图)

时间:2017-05-22 14:26   来源: 互联网    作者:安靖  阅读量:5622   

在南昌市东湖区一间素简的绣坊中,一幅幅淡雅的名人书画挂在白墙上。走近一看,你会发现——这些“画”并非画家泼墨之作,而是由成千上万或绵密或疏落的针脚构成,是被人绣出来的!

赣绣姐妹 指尖传承“非遗”30年(图)

师从豫章绣第七代传人

豫章绣又名赣绣,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缘起南昌市区裘家厂附近的豫章后街。

第一代赣绣创始人裘皇姑本名熊月英,她是纪晓岚的师傅裘曰修的妻子,也是乾隆皇帝的“干妹妹”。熊月英自小才华横溢,擅长刺绣,她的绣品用色素雅,针法精湛整齐,独显简单大气。裘氏故居所在的豫章后街,成为当时有钱人家送女儿学习“女红”的有名之地。

余正连出生在南昌新祺周,母亲张冬香是豫章绣的第七代传人,在新祺周远近闻名,很多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1999年,痴迷于刺绣的周南英经熟人引荐拜张冬香为干妈,和余正连一起学习豫章绣技艺。

姐妹俩描述,在那时,豫章绣主要还是“女红”。“当时主要是绣女孩子的嫁妆,多用棉线棉布,风格、绣材、绣工均独树一帜,还原出一种民间原汁原味的特色”。这时的豫章绣,与其他名绣的绫罗绸缎华美之风已经大相径庭。

将“针线活”与书画艺术融合

早在1990年,余正连曾在家中看到一幅名画,“当时就给了我一种灵感:能不能用布绣一些书画”。余正连也没有想到,这次的“灵光一现”,会将赣绣推向一个新高度。

近二十年来,余正连和周南英坚持刺绣,不断探索和创新。她们还结伴去看全国各地的名绣,取长补短,开阔眼界。她们去了苏州、长沙、四川等地,参观了擅描花鸟的苏绣、以人物肖像为特色的湘绣、充满民族风格的羌绣等。

之后,余正连和周南英在八大山人纪念馆参观,深受启发,决定运用江西民间的刺绣针法,绣出独具赣绣特色的作品,于是选择了朱耷的墨画作品,利用墨色丝线的深浅粗细过渡,绣出八大山人墨画焦、浓、重、淡、清的韵味。为了让绣品易于保存,她们后来又改用绢和蚕丝线,让绣品的色彩更加丰富了。

一片叶子要绣上10万多针

刺绣不同于绘画,它需要用线来过渡颜色的深浅,比如一片羽毛,要绣出毛茸茸的感觉,就要将鸟类羽毛的生长规律融入针法中,表现出层次感。余正连想表现出鸟的羽毛蓬松层次、飘逸的感觉,于是运用了豫章绣的飘针、斜边针等特殊针法,利用丝线的深浅粗细,绣出栩栩如生的鸟儿。

绣花和树叶的光线变化,同样需要用不同深浅、粗细的丝线来表现,余正连根据平时看到的树叶,中间部分比较深,旁边部分比较薄,于是运用豫章绣的特殊针法,利用丝线的深浅过渡,绣出叶子的生长规律。乍一看一笔翠色,她要完成几十个颜色的过渡。就为这一笔,她要花上6~7天,每天绣7个小时,粗略一算,她至少绣了10万多针。水墨的配色也是一大难点。“看上去可能就几个颜色,但其实每一个素材都要十多个颜色”,余正连说。

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名画不断地绣制出来。

代表赣绣特色 列入南昌市级非遗

漫长付出后,终于迎来收获。

2010年,余正连绣制的《鄱阳湖原住民》作品,在江西工艺美术大赛中荣获银奖。与此同时,2010年12月,周南英的一幅作品《人马图》获江西工艺美术大赛铜奖。自此,姐妹俩的探索进入新篇章,作品陆续在省内、国内获奖,独树一帜的针法开始受到业内瞩目。

2011年,余正连绣制的《水仙图》获得省级大赛金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以“赣绣”之名被收藏。这也是“赣绣”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级收藏证书中,意味着赣绣首次被国家认可。

2013年,豫章绣被列为第三批南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4年,余正连、周南英被授予南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章绣的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现在正在培养第九代传人。”上月,余正连在绣坊中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说话间,她拿开绣布上覆盖的丝巾,一幅绣了一半的水墨花鸟图呈现。周南英用指尖捏起绣针,带着一丝隐约可见的墨线,如同精灵,游刃有余地在绣布上跃动。而她们的传奇,也在继续……

记者沈冠楠/文 王祺/图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